看著臉書的各色風光生活,妳不禁黯然神傷,
為何他人似乎總是過得比較快樂?
曾幾何時社交媒體變成伸展台,出國旅遊拍護照拍飛機炫耀、吃美食前用相機消毒一下、結婚生子買車買房一定要大事記一下。
但越來越多研究指出,社交媒體有害身心。
漫威的黑寡婦拒用社交媒體,她分享自己曾短暫開了IG,有一次在IG上看了一個女生的生活17分鐘,
她驚覺:「我居然花了17分鐘在這個人身上,重點是我根本不認識她!」,自此便刪掉IG。
很欣賞也佩服她做自己的作風,有趣的是,緋紅女巫、奇異博士、艾瑪史東也都抗拒使用社交媒體。
從學校到社會,我們自小被規訓成乖學生、守法公民,跟陌生人有共同點時會覺得親切(例如同鄉、台語或同一母校畢業),
當發現自己跟他人不一樣的時候,會感到不舒服,心理學的從眾效應有詳解,
例如同學都說答案是A,妳雖然覺得B才是對的,也會因從眾而改變答案。
很妙吧?我們既想要在IG上與眾不同,又怕沒有從眾行為會被孤立,
不甘於平凡,渴望鶴立雞群,卻擔心被說是怪胎,人真是很複雜的生物。
我常因路人講的某句話而刺傷,對,就是玻璃心沒錯。
當有人關心我為什麼不去傳統菜市場買菜,為什麼要選顏值高CP值不高的產品,
我常需要想一些官方說詞去搪塞,後來才明白我煩的點在於要去應付這些人,滿足這些並非真正「關心」的人,
純粹就是想凸顯他們深思熟慮的選項「比較好」,
我內心OS是:「沒為什麼,就是我爽啊!」
某天我在廁所滑IG時,突然靈光一閃(我是個容易在廁所、騎車、洗澡會有靈感的人),
神對我說:「世界上有多少人口,就有幾種lifestyle,難不成要全部都看?」
我醒了,突然我覺得自己是那80億分之一的獨特存在,我的一切都是特別的,我的選擇是特別的,
別人的人生發光發熱,我也有另類的光芒啊!
每一個人都是另類的,所以不必羨慕嫉妒恨那些炫富的富二代,不必氣自己比不過誰,妳總有妳的風格是他人無可取代的。
接下來當妳「不從眾」的時候,妳可以驕傲地抬頭挺胸,因為很特別。(妳可能是天才)
Thanks to 《亞森·羅蘋》Lupin、《新世紀福爾摩斯》Sherlock